形态描述
翅展 雄37~42 mm,雌42~50 mm。
形态 触角干黑色,栉齿灰色;下唇须黑灰色,外侧黑色;头、胸部黑灰色带棕色;腹部黑灰色,基部灰白色带棕色;下胸和足灰黑色,胫节、跗节有黑环。前翅灰白色布黑色和棕色鳞片,中区前半部灰白色;亚基线双线黑色;内线双线黑色,曲弧形,后半稍内倾;横脉纹黑边;外线双线,内一线黑色,外一线灰褐色,在M3脉后内凹,在中室后有一黑色线,连接内、外两线;亚端线灰色,波浪形;端线黑色,缘毛棕色与黑色相间。后翅灰褐色,横脉纹与外线褐色,不甚清晰。前、后翅反面灰黑色,布淡褐色鳞,横脉纹与外线黑褐色,清晰。
雄性外生殖器 上钩形突顶端边缘形成两个小丘状突起;钩形突呈带状;抱器瓣背侧突膜质,顶端圆;腹侧突骨质化强,顶端尖锐,呈钩状,腹缘端半部有齿状突起;阳茎基环基部窄,端部有两个长齿;囊形突环状;阳茎基部粗,向端部渐细,并微微地弯曲,阳茎端膜上有微小刺区。
雌性外生殖器 肛乳头近倒梯形,后表皮突短,骨质化强;第八节窄长,在前表皮突基部隆起,前表皮突较长,骨质化强,基部加粗;囊导管短且宽,骨质化;交配囊膜质,呈长椭圆形,在顶端1/3处渐窄,顶端圆。
幼虫体长约42 mm;头黄褐色;体黑灰色,背线棕黑色,亚背线灰黄色,气门线黑色;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黄色长毛束,第一至四腹节背面各有一灰黄色毛刷;第八腹节背面有一向后斜的长毛束。胸足和腹足暗褐色。
观察标本 1♀,河北秦皇岛平市庄、1961.Ⅶ;1♂,吉林长白山、800m、1974.Ⅵ.30、杨立铭采;1♂,辽宁草河口、1958.Ⅶ.17;1♀,黑龙江伊春岱岭、390m、1957.Ⅵ.25、林虫组采;2♀♀,四川西昌泸山、1980.Ⅷ.9;1♂,四川渡口平地、1981.Ⅵ.5、张宝林采;1♂,云南盐津、320m、1980.V.11、王用贤采。
形态 触角干黑色,栉齿灰色;下唇须黑灰色,外侧黑色;头、胸部黑灰色带棕色;腹部黑灰色,基部灰白色带棕色;下胸和足灰黑色,胫节、跗节有黑环。前翅灰白色布黑色和棕色鳞片,中区前半部灰白色;亚基线双线黑色;内线双线黑色,曲弧形,后半稍内倾;横脉纹黑边;外线双线,内一线黑色,外一线灰褐色,在M3脉后内凹,在中室后有一黑色线,连接内、外两线;亚端线灰色,波浪形;端线黑色,缘毛棕色与黑色相间。后翅灰褐色,横脉纹与外线褐色,不甚清晰。前、后翅反面灰黑色,布淡褐色鳞,横脉纹与外线黑褐色,清晰。
雄性外生殖器 上钩形突顶端边缘形成两个小丘状突起;钩形突呈带状;抱器瓣背侧突膜质,顶端圆;腹侧突骨质化强,顶端尖锐,呈钩状,腹缘端半部有齿状突起;阳茎基环基部窄,端部有两个长齿;囊形突环状;阳茎基部粗,向端部渐细,并微微地弯曲,阳茎端膜上有微小刺区。
雌性外生殖器 肛乳头近倒梯形,后表皮突短,骨质化强;第八节窄长,在前表皮突基部隆起,前表皮突较长,骨质化强,基部加粗;囊导管短且宽,骨质化;交配囊膜质,呈长椭圆形,在顶端1/3处渐窄,顶端圆。
幼虫体长约42 mm;头黄褐色;体黑灰色,背线棕黑色,亚背线灰黄色,气门线黑色;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黄色长毛束,第一至四腹节背面各有一灰黄色毛刷;第八腹节背面有一向后斜的长毛束。胸足和腹足暗褐色。
观察标本 1♀,河北秦皇岛平市庄、1961.Ⅶ;1♂,吉林长白山、800m、1974.Ⅵ.30、杨立铭采;1♂,辽宁草河口、1958.Ⅶ.17;1♀,黑龙江伊春岱岭、390m、1957.Ⅵ.25、林虫组采;2♀♀,四川西昌泸山、1980.Ⅷ.9;1♂,四川渡口平地、1981.Ⅵ.5、张宝林采;1♂,云南盐津、320m、1980.V.11、王用贤采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北京(百花山)、河北、内蒙古、辽宁(草河口)、吉林、黑龙江(岱岭)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(西昌)、云南(盐津)、陕西